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体育健身

短视频,正在加速中国孩子的分层

时间:01-31 来源:体育健身 访问次数:34

短视频,正在加速中国孩子的分层

    本文共5100字,阅读约需10 分钟  作者 | 羊羊  来源 | 女子无才便留德  今冬异常严寒,让上班上学都变得更困难,于是我干脆请了假带儿子去南方玩了一阵子。  够放飞了吧?  但直到途中我到一位亲戚家坐客,才知道什么叫彻底放飞。  她刚满六岁的儿子,一个本该上幼小衔接的准小学生,过上了无数人小时候梦想过的“幸福生活”:  想几点睡就几点睡,想几点起就几点起,不想吃饭就不吃,不想喝水就不喝,糖、零食、饮料,敞开不限量。  想玩多久游戏、看多久电视都可以。  不过,孩子现在已经不看电视了,他玩手机,尤其喜欢刷短视频,他妈妈为此还专门给他注册了账号。  交谈中了解到,我亲戚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:饿了他自然会吃,困了自然会睡,牙总是要换的,眼睛早晚要近视的,网络也不可避免要接触,我管得了一时也管不了一世,只要他开心就行。  其实这么看,亲戚也算透彻。蛀牙,近视,不好的饮食作息习惯,这些既成事实的情况她都看在眼里,但是她能接受。  虽然我大为震惊,但这也算一种育儿理念吧。  不过,我还是忍不住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了她一下:孩子总这么看手机,怕是上学之后不能适应哦。  亲戚蛮不在乎地说:我一个大人都手机不离手,怎么教孩子不看?将来能学好就学,学不好就干点别的吧。  话到这儿,我自然也不便多说了。  但我心里的小人几乎是在嘶吼:救救孩子,这么下去,怕是“别的”也未必能干得好啊……    道理都懂,但是……  上个月我家小V的学校开家长会,各科老师都强调了短视频对孩子的影响。  老师说,有一些孩子,张口闭口全是抖音梗,举手投足模仿各种短视频段子,对其他小朋友竖中指,电摇手,一口一个老六。  他们并不理解这些言行是什么意思,但短视频看多了,就不自觉地模仿并觉得有趣,他们对歌的理解是恐龙扛狼,对舞蹈的认识是科目三。    同时这些紧跟潮流的小朋友,普遍会出现一些学习问题:写作业磨磨蹭蹭,三分钟要喝水,五分钟上厕所,看错题,粗心大意,阅读理解一塌糊涂……  粗心这个词对很多家长都具有迷惑性,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“不会”高度紧张,但对“粗心”就不够重视。  粗心会被他们自动翻译成:这个题我孩子是会的,这个知识点我孩子是掌握的,只是一时疏忽才出错,下次注意就好了。  这可是大误区!  粗心本身就是一种注意力的缺陷,是信息识别与分析能力欠缺的表现。  知道自己不会的,我们还可以去问去补去学,总有学会的一天;  反而是那些你觉得你会,结果却无意识犯下的低级错误,足以带来更大的灾难——这不仅仅是在学习中,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是如此。  当代儿童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,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、依赖碎片信息、沉迷短时刺激的影响密不可分。 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,人们一般只需要15-20秒便可对事物产生深刻的短时记忆,这个时间正是当前短视频常见的时长。  十多秒认识一个人,三分钟看完一部影片,五分钟学会一项新技能......    事实上,三五分钟对很多人而言,都太长了。  号称短视频鼻祖的papi酱也无奈地表示,她3-5分钟的作品经常被吐槽“太长”,人们更喜欢重标题、轻内容、强刺激的,更短的内容。  可就是在追求“短”刺激的过程中,人们大把大把流失着“长”时间:几十秒的视频一个接一个,不知不觉就过去了2-3个小时,就像陷入了某种时间黑洞。  同时,简单易得的快感也催生了一系列消极心态,使人逐渐对复杂的事物失去耐心,逐渐变得浮躁和缺乏深度思考能力。  我本人很少打开短视频APP,但即便如此,我也感觉短视频影响到了我的思维方式,有时候我会觉得,我的大脑转得好像有些刻板了。  别人不管跟我说什么,我马上抽取关键词,恨不得列个123条,还会像鲁豫一样问对方问题:“为什么会这样呢?” (这就是短视频最常见的呈现逻辑,一定要把结论手把手喂到用户嘴边才行) 。  久而久之,我觉得不对了。为什么我习惯向别人讨要解释,某段内容的真实性、个中原理,难道不是需要我自己去验证、去探索的吗?    道理都懂,你明知道它是陷阱,但是成年人都很难不受影响,更别说儿童了。  一些读者朋友可能还记得我曾经是如何夸过我家小V:  他两岁识字,四岁独立阅读,有着和大人无异的识字量和巨大的阅读量,他在转述某个故事或引用某个观点时,甚至能清楚说出是在哪个系列书籍的第几册。  这不是我鸡出来的,他能做到这一切,全凭他自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。  但是入学前的暑假,我放任他看了不少短视频,整个假期他都没看几页书。  开学后出现了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,他写作业总是匆忙,潦草,甚至漏题,还经常问我:妈妈,这题是什么意思?  刚开始我责怪他不用心,也一度着急上火鸡飞狗跳。  但后来我发现,当我接过他“不懂”的题目,只要读一遍,不用解释,他就能从我读题的断句和重音里理解题目的意思。  所以他压根不是不懂,他只是变得无法专注于文字了。  他需要借助外力,才能从这一两句话的题干中提取信息和指令。  帮助他恢复阅读习惯后,这个情况才明显好转。    你看,当孩子习惯了短视频的投喂,习惯于接受被别人概括好的内容、被别人分析好的意义、被别人总结好的观点,习惯“小帅小美”和几秒一次的刺激,可能连看认真看完几句文字都变得艰难了,审题、提取信息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。  学习是一个探索求真的过程,哪怕你不强求孩子以后走升学路线,但就算是学一门技术手艺吧,这个学习过程必然也是需要专注度的,要历经一些缺少刺激的漫长时光。  我不相信一个不具备专注能力的孩子,能在其他方面成功。  而且我上网有感,现在很多人对一篇内容(不管是文章、视频还是别的什么类型)的评价,都愈发聚焦于其中的某一句话,甚至某一个具体的词,非常“较真”。  小V班级里也有家长感叹,说现在的小孩好喜欢抬杠啊,稍不留神就会抠你语言里的一个字眼,说你这不对那不对,孩子从小这么敏感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我们小时候怎么没这样呢?  我想,这里面除了更深层的时代因素外,网络流行的内容形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  一批短视频推到我们眼前,我们看一个,过一个,不合心意下一个。  每一条的节奏都那么快,每一条的观点都那么鲜明,我们根本来不及去思考验证,自然也难以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。  铺天盖地的碎片信息会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,在每一个刺激我们分泌多巴胺的短视频里,什么创作背景,什么上下文,什么明喻暗喻,什么新闻的六要素,统统滚蛋。  他们可能会从一部长篇小说里摘出两三段,然后说,这作者说错了,这作者三观有问题,这作者发表这种东西太坏了。  当然,这长篇小说可能也不是他们亲自看的。  成年人好歹还有以往的积累,少年儿童却正是从0搭建的时候,这样下去怎么行呢?    怎么抵御短视频的负面影响?  关于这个问题,很多家长已有答案,他们会说:我就控制孩子玩电子产品啊!不让他们碰手机不就行了。  或者你把“短视频”换成“手游”,他们的答案可能也是一样的。  但这可不是个好方法哦。  靠个人意志力去和一种大势所趋的事物做对抗,注定是徒劳无功的。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接受它的存在,然后,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个人习惯。  就两个字:阅读。  1. 阅读书籍  短视频最直接伤害的就是阅读能力。  我也遇到过同学家长抱怨“我家孩子不爱读书”,问我该怎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,有没有推荐书目。  其实,当我把小V的入门书单推荐给他们时,大多数人并不接受,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,那都是些“闲书”:漫画,笑话,冷知识,跟学习没什么关系的。  我想说真不要看不起“闲书”。  大家扪心自问,在经过短视频的轰炸洗礼之后,还有多少人能耐住性子看完一本“闲书”的?哪怕它是最易读的漫画?  小V就是从漫画开始,图文比例逐渐变化,到现在,他一年级,已经可以读史记,资治通鉴,可以背下千字诗歌并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和背景了。    (看小V如此沉迷阅读,我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)  阅读,不是非要提升成绩分数,或是迅速掌握什么了不起的知识,阅读就是阅读,低龄儿童读书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,提高专注度和思考能力。  不必拘泥是什么书,只要内容健康,孩子感兴趣,就可以。  除了纸质书籍,完整的电影、优质的纪录片、美术作品,也都是很好的选择。  需要注意的是,要有目的地观看,不要陷入平台首页的短视频打开陷阱,毕竟,它们真的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。  2、练字  你可以回想一下,上一次提起笔是什么时候?在短视频的轰炸下,我们除了越来越无法静下心来读书,也越来越不习惯写字。  练字本身,是一项需要坐下来,需要专心的事情,所以练字对于孩子来说,是提升专注、锻炼意志的活动。  练字要经历一个反复训练,逐步提高和形成书写技巧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会感到枯燥无味,练习时间难以保证,效果不明显。这时,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练字意志品质,就会出现弃笔停练、半途而废的现象。  而且,中国的汉字讲究间架结构,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严谨的作风。  孩子在练字的过程中养成的好习惯,对之后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。  3. 带孩子与人交流  短视频和碎片化资讯不仅构筑了信息茧房,似乎也形成了无形的社交牢房。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人间烟火变成了人均社恐。  很多人并不是真的“社恐”,而是以此当作懒惰、逃避与人交流的借口。  我就是这样,宁愿把时间都给手机,也懒得去跟人多说一句话,远远看到认识的人,都要放慢脚步故意错过避免交谈。  直到消极“社恐”成为生活的障碍,我有意识地去突破它时,才体会到,与人交谈是性价比相当高的自我拓展的方式。 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,给他自己定过一个目标:每天和一个陌生人交流。  熟人圈子会不断强化我们的价值观,但是很少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“信息增量”。  但和不同地域/职业/年龄的人交谈、阅读新奇的故事、聆听不一样的观点,却能得到珍贵的感想,丰富自己的认知。  人只能过一种人生,但可以看到一万种可能。  这个过程中,或许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开悟的幸运,或许不会。  但不要小看这些家长里短、市井百态,人生本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和每个实实在在的人,为了实实在在的事,做着沟通和交流。  是忙着工作挣钱养家,是与同事的合作和竞争,是去买菜算着满减网购,是和朋友家人撸串涮火锅闲扯淡,是照顾老人孩子看病报班家长会……  至于短视频中的各种爆款热搜,明星绯闻,大佬内幕,党派阴谋,不了解并没什么关系,在现实中没有什么人会去掰扯那些。  4. 带孩子见真实的世界  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  从短视频一帧帧的跳动,去回归到真实的感官体验吧,去看真实的世界,而不是算法让你看到的世界。  关于诗和远方的一切,都经由体会和思考得出,眼界越来越宽,世界越来越大,这是旅行对我们的意义。    (旅途中的一处风景)  可惜现在,旅行多少有点变味了。  我也是喜欢拍照的人,但是每次旅行中,看到有些年轻人为了拍出爆款转场,在网红机位排几个小时的队;  有些大妈,为了拍美美的短视频赢得更多点赞,占电梯,占马路,一遍遍走来走去,在禁地跳舞,做危险动作,我都会疑惑不解:这是旅行吗?  这是免费为短视频平台输出内容的义工。    旅行应是阅读世界的过程。  世界是一部读不完的大部头,山川,湖泊,历史,人文,美食,习俗,都是书中的章节,用脚步丈量,用眼睛观赏,用心感受,用舌尖品味。  照片和视频,应是记录美好的辅助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(职业摄像师除外)  说到底,短视频其实也只是一种视频表现形式。  重内容高质量的视频,可能需要一小时,也可能十分钟三分钟就能搞定,就像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宣传片,片长也就4分半钟。    甚至关于短视频的危害,有不少都是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分析总结。  “短”不是错,需要提防的是在习惯接受碎片内容之后,逐渐用进废退的信息处理能力。  不得不承认,短视频由于UGC内容生产的特点,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,其巨大的商业利润也深刻影响着很多文字工作者,严重挤占了长内容的生存空间。  许多文化公司创意总监、杂志大刊主编、百万+公众号大主笔,都离开了长文创作的岗位,活跃在短视频平台,输出着短剧,或者站在知识付费的风口,写着段子、爆着金句、玩着情绪。  不过我也看到过这么一句话:“一个人只要不沉迷短视频,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就能自动战胜50%的人了。”  我不同意这句话。  太保守了,至少60%。  从另一个角度看,或许这正是时代的筛选:专注能力变得越稀缺,越能掌握它的人就越容易脱颖而出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体育健身